云栖大会上,我邂逅了一个“AI原生ERP”
当前位置:点晴教程→知识管理交流
→『 技术文档交流 』
![]() 通俗点理解,它从设计之初就将AI作为核心驱动力,底层架构、运行逻辑、交互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围绕AI能力进行创新。 信通院的解读是,AI原生意味着以AI为系统设计的底层逻辑与能力中枢,驱动从技术架构、业务流程、组织角色到价值创造方式的全方位重塑。 阿里云上周发布的《AI原生应用架构白皮书》认为,AI原生应用是以大模型为认知基础,以Agent为编排和执行单元,以数据作为决策和个性化基础,通过工具感知和执行的智能应用。 具体到企业级应用领域,KPro企业知识开源创始人陈果的观点是,AI原生企业信息系统需要具备三个特征——智能编排业务;百分之百用AI生成计算机程序;面向人机共生组织的信息系统采用。 带着这些不同的观点与认知,当然还有一些疑问,我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,邂逅了一家将自身定位于“AI原生ERP”的公司。 端点科技是谁? 截至2025年,杭州共有44家独角兽企业,端点科技是其中一家。今年云栖大会上,端点科技举办了一场AI原生ERP新品发布会。 提及端点科技,外界对其阿里系背景并不陌生,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它13年来在企业数字化领域的“折腾”——用CEO赵沣伟的话来说,我们是一帮总在重构产品的人,直到2022年底才确定核心发展路径。 时间线拉回到2012年,端点科技成立之初,定位于企业级软件研发,早期以分布式服务架构为核心能力,成为海尔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伙伴——助力其打造HOPE开放创新平台,支撑其所有供应商的系统开发,这一案例也成为中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早期标杆。2018年,端点科技并入阿里,尝试探索阿里软件方向;此后,端点团队从阿里独立,并连续获得红杉、华平、阿里、中金等头部资本的融资,为产品研发注入资金。 从团队基因来看,端点科技的核心成员兼具互联网技术与企业管理软件多重背景:创始人兼CEO赵沣伟曾是阿里架构师,主导过大规模分布式系统设计;ERP产品总监赖允春则有着多年SAP从业经历,拥有人工智能与MBA双硕士学位,深刻理解企业管理逻辑与AI技术融合之道。 为什么推出AI原生ERP? 在云栖大会的演讲中,赵沣伟和赖允春提到一个核心观点:AI原生ERP不是跟风AI热潮,而是为了解决企业数字化20年来的沉疴。 在他们看来,传统ERP虽具备严谨的管理逻辑,但灵活性不足(譬如难以适配快速变化的业务)、高并发支撑弱(无法承载线上交易、多渠道订单)、产业链协同差(仅覆盖企业内部,难以连接供应商、经销商)。 为解决这些问题,2019-2021年业界曾掀起解构ERP的浪潮——实际上是将外围业务(如电商订单、会员营销)拆解到独立子系统,仅保留ERP的财务内核。但这种模式却带来新问题:赵沣伟举例,某大型制造企业用200人研发团队维护40余个异构系统,仅运维成本就占到IT总预算的40%。 在云栖大会的企业服务展区,端点科技演示了一套区别于传统ERP的操作流程:员工登录系统后,无需在多模块菜单中寻找功能,右侧的AI顾问已自动推送当日待办——从销售目标异常分析到供应商协同提醒,甚至附带了风险判断与行动建议。点击建议后,系统可直接跳转至执行界面,无需人工二次操作。 这种体验与传统ERP形成了明显的对比。 赵沣伟介绍,这款AI原生ERP并非在传统ERP上叠加AI功能,而是从架构设计阶段就将AI作为核心能力融入。传统ERP解决的是“做什么(What)、谁来做(Who)、怎么做(How)”,但企业管理中更关键的“为什么做(Why)”——即决策依据与风险判断,一直是线下环节。赖允春补充道,其AI原生ERP通过分析-方案-执行三步闭环,将经营洞察与业务执行整合在同一系统内,而非像传统厂商那样依赖多系统集成(如ERP+SCM+CRM)。 值得注意的是,该产品对AI原生的支持还体现在交互逻辑上。传统ERP以功能菜单为核心,而这款产品以AI Agent为交互中枢:系统内设有与企业组织架构匹配的AI Agent矩阵,可自动抓取业务数据生成洞察、推送任务,甚至自我优化工具。 这种设计背后,还有端点科技对企业软件使用场景的判断——未来员工与系统的交互,将从主动寻找功能转向被动接收AI指令并决策。 元数据驱动与AI Agent 在交流中,端点科技反复提及元数据驱动与Trantor平台,这是其认为区别于传统ERP的核心技术支撑。 传统ERP的功能多以代码形式固化,若需适配客户需求,往往需要大量二次开发,导致实施周期长、成本高。而端点科技ERP强调以元数据为核心——系统中的表单、流程、逻辑规则均以数据形态存储,而非代码。比如添加一个销售订单字段,无需修改代码,只需在Trantor平台上拖拽配置,甚至可以让AI直接完成调整。 赵沣伟提到,这种架构使得系统功能可灵活编排,且所有能力能直接开放给AI Agent调用,无需额外开发接口。 在AI能力层面,该产品采用多模型接入+管理知识沉淀的双轨模式。一方面,系统底层可接入主流大模型(包括通义千问3-Max、DeepSeek等),并根据场景自动推荐性价比最优的模型(如核心业务用高稳定性模型,非关键场景用低成本模型);另一方面,端点科技将企业管理理论(如风险评估、产销协同逻辑)转化为内置引擎,避免AI能力依赖模型本身的常识,减少决策偏差。比如销售结构优化建议,并非仅靠模型分析数据,而是结合了高端产品利润贡献的管理逻辑。 这种技术设计带来的效果,是实施效率的提升。传统ERP实施中,需求沟通与二次开发往往占项目周期的60%以上,而端点科技通过流程可视化确认+元数据配置,可将这部分时间缩短。 市场定位与客户画像是什么? 在与端点科技的交流中,他们并未回避与市场上存量ERP厂商们的竞争,但也明确了自身的市场定位——聚焦规模型企业与高速增长待突破瓶颈的企业,以“AI原生+产业链协同”为差异化标签。 从客户画像来看,端点科技的目标客户具备两个特征:一是业务复杂度高,需协同产业链上下游(如源氏木语需管理500家外协工厂,零食很忙需覆盖1.5万家门店);二是系统需求超越传统ERP边界,譬如整合交易、会员、营销等外围系统。 在市场策略上,端点科技采取了差异化竞争路径:不直接挑战SAP、Oracle、用友、金蝶等公司的存量市场,更可能作为供应链协同/AI中台等方向的补充。同时优先服务对系统灵活性、创新需求更高的企业——如高速增长的新锐品牌、需产业链协同的制造企业等。赵沣伟的观察是,这些企业往往已感受到传统ERP的僵化,且IT团队具备较强的接受度,愿意尝试新的系统架构。 一点思考 关于AI原生的定义与边界,业界尚无定论。而端点科技的入局,一定程度上折射出,AI技术快速发展给ERP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。 AI推动ERP从流程记录向智能决策升级过程中,不管是ERP+AI,还是AI原生ERP,本质上,行业无需纠结“技术路线之争”,核心是看能否解决企业的真实问题。 对有成熟ERP系统的企业而言,“ERP+AI”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——在现有ERP系统上叠加AI技术,比如用OCR自动识别报销发票、用算法做库存预警,无需推翻原有架构,就能快速解决人工重复操作多、数据分析慢等痛点,短期内ROI清晰可见; 而对业务快速扩张、无历史系统包袱的成长型企业,AI原生或许更能满足需求——从底层架构就融入AI Agent,实现战略分析-风险预警-执行落地的全链路智能,避免后期多系统集成的麻烦,契合快速响应市场的核心诉求。 阅读原文:原文链接 该文章在 2025/10/9 13:16:50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